标准实施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的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是将标准贯彻到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工作中去的过程。
1.实施标准的基本原则
(1)实施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2)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和强制性条款,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3)推荐性标准,企业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推荐性标准,主要规定的是大量技术要求、产品质量和重要的管理要求,对全国的科研、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具有指导、规范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采用的国际标准,标准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大量推荐性标准可供企业实施,采用推荐性标准是加快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推荐性标准,企业是自愿采用。但是,企业一经采用,纳入企业标准体系就应严格执行。
(4)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都应严格执行。
凡列入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都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所需要的,是不可少的标准,均应严格执行。
(5)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进口国(地区)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或合同约定执行。
出口产品技术要求可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合同要求可以采用什么标准(可以是我国标准、进口国标准、国际标准或其他标准),企业应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
2.实施标准的程序
3.标准实施的方法
(1)直接采用
即对标准的内容不加任何修改地直接、全面实施。一般对企业适用的强制性标准或一些基础标准,都应该直接采用。
(2)部分选用
对有些标准,企业实施时应该选择适用于企业的部分内容/条文实施。
即使是强制性的国家/行业标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部分选用的方法实施。
(3)补充细化
企业在实施国家/行业标准时,经常发现由于它们的适用范围大,标准中的很多内容规定往往比较原则和抽象,为此企业在实施时,必须采取补充细化的方法。
(4)配套实施
实施某项标准,要同时实施相关的配套标准。如实施产品标准时,需配套实施产品的原料标准、半成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包装标准等。
(5)提高实施
企业为了提高其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应制定和实施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参数中部分指标,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4.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
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是指对标准实施情况与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的活动。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可促进标准的有效执行,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推动标准正确、持久实施和建立内部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包括政府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
(1)监督检查的范围和对象。凡是企业已通知实施的标准均属于监督检查范围。凡是企业要实施和废止的标准,都要以书面通知形式,按一定的程序通知到有关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监督检查,其范围包括在企业实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也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法规、以及企业标准化管理规章或标准。
(2)监督检查的内容
1)已实施标准的执行情况;
2)企业内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
3)新产品设计开发、老产品改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4)产品质量、标识、包装以及产品说明书等随机文件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5)生产过程中各种质量要素的控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6)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如物资采购、售后服务、回收品的处理等)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3)监督检查的管理体制
企业标准实施监督检验采用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就是由企业经理(或厂长)直接领导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工作,由标准化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和考核;分工负责,就是各有关部门按专业分工,对与本部门有关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监督检查的方式
1)对有关项目进行标准化审查。企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老产品改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以及工艺、工装、设备设计等项目,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进行标准化审查,履行审查手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2)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由质检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企业应对产品出厂质量和生产过程中关键、重点环节的技术质量按有关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检验方法、试验检验规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抽查;
3)配合产品评审,认证进行监督检查。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可配合企业产品设计评审、质量体系评审、产品质量认证等任务进行,并可与相关工作相结合进行;
4)常规监督检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日常检查由有关部门按专业管理分工和标准化管理规定进行,并依据企业经济责任制的规定进行考核。
(5)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
负责监督检查的部门和人员,应确保监督检查的客观和公正,检查结果形成文件,以作为考核、改进的依据。